戏曲中的【老板】
在梨园行,“老板”是对戏曲演员的尊称,凡是能被称作老板的,都是大腕级的人物,能撑起整个戏班,引领一段风潮。
老板一词的出处众说纷纭,有一种说法是优秀演员“老于板眼纯正而歌”,形容技艺纯熟精湛,故称“老板”。
这些“名角”不仅是舞台上的杰出人物,在台下,其中很多人也是戏班的实际管理者(老板)。
过去的戏园不能兼营戏班,所以老板也分为:“前台老板”和“后台老板”,后台老板即“戏园老板”,前台老板就是“戏班老板”(班主),由名角担任的班主,既是戏班的台柱子,对内也负责经营和管理。
凡是长期戏班,衣箱道具多为班主私有,其他演职人员跟班演出,结束后,戏班班主负责与戏园老板分账,一般按二八或三七成分账,最低也得四六成,拿到分帐后,班主留下一部分,其余的再分给其他演职人员。
后来人们把同样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人称为“老板”,直到现在,一些京剧名角虽然不是戏班班主(或剧团团长),也按约定俗成尊称为“老板”。
大名鼎鼎的梅兰芳梅老板,相信是很对人接触戏曲之后第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,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“梅派”开始的,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“旦”,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。因为其不得了的唱功和事业上的辉煌,所以被同时代的圈儿中人和无数后辈亲切的尊称——“梅老板”。
资料来源:陕西戏曲广播
文章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侵权请联系,我们将及时处理